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记得涂伊第一次听到这句话还是出自于母亲之口,那时候母亲总是以这句话来教育我们要尊老爱幼。不过直到后来涂伊在课堂中学到这句话后才发现,母亲当时念这句话的时候一直说的是”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可能她并不知道第一个”老”是做动词当作尊敬老人讲,第二三个“老”才是作名词当老人讲,不过这也丝毫不影响涂伊从小就将这句话记在了心中。

各位客官大家好,我是涂伊,欢迎来到月来客栈

今天是2022年1月14日农历腊月十二。今天涂伊要和大家分享的是最近在《孟子》中看的一篇文章,其中部分内容相信大多数客官在中学也曾学过。不过可能当初大多数客官在学习时都只是抱着记住以应付考试的目的,对其中的道理也都没有静下心去思考。现在,就让各位客官跟着涂伊的脚步来重新读读这些经典。

鉴于这类文章篇幅很长,如果既摘录全文又辅以注释那整个内容一定显得枯燥无味,所以今后这类文章涂伊都会采用讲故事的方式来进行叙述,并同时只摘录那些经典上口的原文句子各位客官品尝。

保民而王,莫之能御。

有一天,齐宣王问孟子说:“齐桓(huán)公、晋文公称霸的事,你可以讲给我听听吗?”

孟子回答说:“孔子这些人中没有讲述齐桓公、晋文公事情的人,因此后世没有流传,所以我并没有听说过这类事。大王如果一定要我说,那就让我来讲讲用道德的力量统一天下的王道吧?”

齐宣王问到:“那要具备什么样的德行,才可以称王呢?”

孟子说:“使人民安定便能称王,并且再也此时没有人可以抵御他。”

保民而王(wàng),莫之能御(yù)也。

此时齐宣王好奇地问到:“先生您看像我这样的人,能够保全百姓吗?”孟子回到:”可以。”

听孟子这么一说齐宣王倒是更加好奇了,连声追问到:“先生是如何知道我可以的呢?”

孟子说:“我听说有一次您坐在大殿上,一个人牵牛从殿下走过。您看见这个人,问他要将牛牵到哪里去?那人回答准备用它的血来涂在钟上行祭。于是您便下令放了它!还说不忍看到它那恐惧战栗的样子。并且最后还用一头羊换了这头牛,不知道有没有这件事?”

齐宣王回到:“先生,确有此事。但这又能说明什么呢?”

孟子回答说:“有这样的心就足以称王于天下了。虽然百姓都认为大王您吝啬一头牛,但是诚然我知道您这是出于于心不忍的缘故。“

齐宣王说:“是啊,还是先生您了解我。齐国虽然土地狭小,但我怎么至于吝啬一头牛呢?我就是因为不忍看它那恐惧战栗的样子,没有罪过却要走向死亡的,所以用羊去换了它。”

孟子说:“虽然如此,但您也不要对百姓认为您吝啬而感到奇怪。大王您这样以小换大百姓又怎么知道您的想法呢?您如果痛惜它没有罪过却要走向死亡,那么把牛换成羊又有什么区别呢?”

此时宣王笑着说:“那这究竟是一种什么想法呢?,我的确不是因为吝啬钱财才以羊换掉牛的,这么看来老百姓说我吝啬是理所应当的了。”

孟子回答说:“没有关系,这已经体现了大王您的仁爱之道。不过最根本的原因在于您看到了牛而没看到羊。有道德的人对于飞禽走兽:看见它活着便不忍心看它死;听到它哀鸣的声音,便不忍心吃它的肉。因此君子不接近厨房。”

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庖(páo)厨也。

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

齐宣王高兴地说到:“我虽然这样做了,但回头再去想它却想不出是为什么。先生您说的这些,对于我的心真是有所触动啊!但先生你说这种心符合王道仁政的原因又是什么呢?”

孟子说到:“假如有人报告大王说我的力气足以举起三千斤,却不能够举起一根羽毛;眼力足以看清鸟兽秋天新生细毛的末梢,却看不到整车的柴草。那么,大王您相信吗?”

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yú)薪(xīn)。则王许之乎?

宣王立马说到:”不相信。“

此时孟子说到:“如今大王您的恩德足以推及禽兽,而老百姓却得不到您的功德,会是什么缘故呢?这样看来,举不起一根羽毛是不用力气的缘故;看不见整车的柴草,是不用目力的缘故;老百姓没有受到爱护,是不肯布施恩德的缘故。所以,大王您不能以王道统一天下,是不肯干,而不是不能干。”

齐宣王又问到:“先生认为不肯干与不能干在表现上怎样区别呢?”

孟子回答到:“用胳膊挟着泰山去跳过渤海,告诉别人自己做不到这确实是做不到。但向老者折腰行鞠躬礼,如果也告诉别人说自己做不到,那这就是不肯做而不是不能做。大王之所以不能统一天下,不属于用胳膊挟泰山去跳过渤海这一类的事;大王不能统一天下是属于向老者折腰行鞠躬礼一类的事。尊敬自己的老人,进而推广到尊敬别人家的老人;爱护自己的孩子,进而推广到爱护别人家的孩子。照此理去做要统一天下如同在手掌上转动东西那么容易了。

挟(xié)太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故王(wāng)之不王(wàng),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

推恩足以保四海

《诗经》里也说,先给自己的妻子作好榜样,再推广到自己兄弟,进而治理好一家一国说的就是把这样的心推广到他人身上罢了。所以,推广恩德足以安抚四海百姓,不推广恩德连妻子儿女都安抚不了。如今大王您的恩德足以推广到禽兽身上,而老百姓却得不到您的好处,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用秤称,才能知道轻重;用尺量,才能知道长短,任何事物都是如此,人心更是这样。大王,您请思量一下吧!还是说大王您要发动战争,使将士冒生命的危险,与各诸侯国结怨,这样心里才痛快?”

诗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权,然后知轻重;度(duó),然后知长短。物皆然,心为甚。王请度(duó)之。

齐宣王连忙说到:“不是的,我怎么会这样做才痛快呢?我是打算用这办法求得我最想要的东西罢了。”

孟子进一步问到:“大王您最想要的东西是什么可以说给我听听吗?”

此时齐宣王只是笑却不说话。

于是孟子反问道:“大王是因为肥美甘甜的食物不够吃呢?还是因为又轻又暖的衣服不够穿呢?又或是因为美女不够看呢?美妙的音乐不够听呢?左右受宠爱的大臣不够用呢?我想这些东西您的大臣们应该都能充分地提供给大王了,不过大王真是为了这些吗?”

宣王说:“不是,我不是为了这些。”

缘木求鱼

孟子说:“那么既然如此,大王所最想得到的东西应该就是开拓疆土,使秦国、楚国来朝见,统治整个中原地区,安抚四方的少数民族。但是如果以现在这样的做法,去谋求大王心中的理想就像爬到树上却要抓鱼一样。”

齐宣王急忙说到:“真的像先生你说的这么严重吗?”

孟子说:“何止,恐怕比这还严重。爬到树上去抓鱼,虽然抓不到鱼却没有什么后祸;假使用这样的做法,去谋求这样的理想,又尽心尽力地去干,结果必然有灾祸。”

缘木求鱼,虽不得鱼,无后灾;以若所为,求若所欲,尽心力而为之,后必有灾。

齐宣王说:“这又是什么道理可以让我听听吗?”

孟子问到:“如果邹国和楚国打仗,大王认为谁胜呢?”

齐宣王说:“楚国会胜。”

孟子说:“那么,小国本来就不可以与大国为敌,人少的国家本来就不可以与人多的国家为敌,弱国本来就不可以与强国为敌。天下的土地纵横各一千多里的国家有九个,整个齐国的土地算起来也只有其中的一份。以一份力量去降服八份,这与邹国和楚国打仗有什么不同呢?还是回到根本上来吧。如果大王您现在发布政令施行仁政,使得天下当官的都想到您的朝廷来做官,种田的都想到您的田野来耕作,做生意的都要把货物存放在大王的集市上,旅行的人都想在大王的道路上出入,各国那些憎恨他们君主的人都想跑来向您申诉。如果像这样,谁还能抵挡您呢?”

然则小固不可以敌大,寡固不可以敌众,弱固不可以敌强。海内之地,方千里者九,齐集有其一。以一服八,何以异于邹敌楚哉?盍(hé)亦反其本矣?今王发政施仁,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耕者皆欲耕于王之野,商贾(gǔ)皆欲藏于王之市,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愬(sù)于王:其若是,孰能御之

齐宣王说:“先生我糊涂,不能懂得这个道理。希望先生您帮助我实现我的愿望。明确的指教我,我虽然不聪慧,请让我试一试。”

吾惛(hūn),不能进于是矣。愿夫子辅吾志,明以教我。我虽不敏,请尝试之。

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

孟子回答说:“没有长久可以维持生活的产业而常有善心,只有有志之士才能做到。至于老百姓,由于没有固定的产业,因此也就没有长久不变的心。进一步,如果没有长久不变的善心那就会不服从约束、犯上作乱,以及更多类似的事情。最终,等到他们犯了罪,然后再用刑法去处罚他们,这样做无异于是陷害人民(因为您没有使得他们有固定的产业)。但哪又有仁爱的君主掌权,却可以做这种陷害百姓的事呢?

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pì )邪侈(chǐ),无不为已。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

所以英明的君主一定能够使得老百姓的产业做到上能赡养父母,下能养活妻子儿女;年景好时能丰衣足食,年景不好也不致于饿死。在做到这一步的基础之上再来督促他们行善做好事,自然而然老百姓就容易跟随国君走了。但如今规定人民的产业,上既不能赡养父母,下也不能养活妻子儿女,好年景也总是生活在困苦之中,坏年景免不了要饿死。在这种情况下把自己从死亡中救出来恐怕都还不够,哪里还顾得上讲求礼义呢?

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

大王如若真想施行仁政,为什么不回到根本上来呢?给每家五亩地的住宅,种上桑树,那么五十岁的人就可以穿上丝织的衣服了;鸡、小猪、狗、大猪这些家畜,不要失去(喂养繁殖的)时节,七十岁的人就可以有肉吃了;一百亩的田地,不要(因劳役)耽误了农时,八口人的家庭就可以不挨饿了;重视学校的教育,反复地用孝顺父母,尊重兄长的道理叮咛他们,头发斑白的老人便不会再背着、顶着东西在路上走了。老年人穿丝衣服吃上肉,老百姓不挨饿受冻,如果这样还不能统一天下,那是没有的(事情)。”

王欲行之,则盍(hé)反其本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yì)帛(bó)矣;鸡、豚、狗、彘(zhì)之畜(xù),无(wù)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xiáng)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yì)帛(bó)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总结

涂伊在反复多次读完这些内容后只有一个感叹,那就是古人先贤的智慧真是太伟大了,太了不起了!上到治国理政,下到修身齐家,无不像一盏明灯一样处处指引着我们。虽然历史总是一轮一轮此起彼伏地发生改变,但是这千百年来沉淀下来的古老智慧却没有改变,它就像夜空中那一颗颗闪烁的繁星,一直在静静地等待着我们去发现它,然后用它来点亮我们眼前的黑暗。

好了,今天的内容就到此结束,祝大家周末愉快。我是涂伊,我们月来客栈见!

引用

[1] 梁惠王章句上·第七、八节